单项选择题

阅读《离骚》的教学实录(节选),按照要求答题。师:同学们,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《离骚》。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,名平,字原,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。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,主张联齐抗秦。楚怀王死后,他两度被放逐,无可奈何之中,自投汨罗江而死。代表作品有《离骚》《九歌》《九章》《天问》等。《离骚》是屈原的代表作,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,是屈原用他的理想、遭遇、痛苦、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。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。(学生纷纷朗读)师: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?生:其实,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,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?师:这首诗情感的起伏,你能体会到吗?生:好像没感觉。师: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?学习这篇课文,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?生: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,因为很难翻,又有方言词,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,听起来也会很累、很枯燥。但是,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,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,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,会学得很心虚。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。师:那好,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。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,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,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。请同学们尝试一下,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,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。(学生埋头动笔,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)生:我来改改前面几句。我将这些句子压缩,成了“高阳苗裔,皇考伯庸。摄提孟陬,庚寅吾降。皇览余度,锡余嘉名。名余正则,字余灵均”。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()。

A.教师一开始介绍作者及其作品,枯燥乏味,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
B.教师缺乏对课堂的掌控力.秩序紊乱
C.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感受,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
D.重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

相关考题

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(节选),按照要求答题。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。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,是永远无法学好的,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一部分,只是能应付考试,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。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,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。尤其是新教材,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,不再要求统一答案,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空间真正地还给学生,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。要让学生更多地去观察生活,体验生活,积累生活,品味生活。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,才能真正积极地去学习语文。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()。

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(节选),按照要求答题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,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,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,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,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,与主人公共命运,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,以情来陶冶学生,以情来激励学生。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,也是教育的手段。比如,在学习《背影》一文时,我首先让学生听了《父亲》的歌曲,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,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。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,最好自己给学生唱,或者让有能力的学生唱,这样学生更有深刻的体会。我在教学《白杨礼赞》的时候,给学生唱《小白杨》,尽管唱得没有歌星好,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,于是就更加深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,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()。

单项选择题 《荆轲刺秦王》课后“研讨与练习”中有一题--“对于荆轲其人其事,历来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、扶弱济困、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;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,这种举动不足取。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,谈谈你的看法。”以下对这一活动设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