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答题
阅读下列材料:材料一:(“文学革命”八事中)“吾所谓‘物’,非古人所谓‘文以载道’之说也。吾所谓‘物’,约有二事:(一)情感。……情感者,文学之灵魂。文学而无情感,如人之无魂,木偶而已,行尸走肉而已(今人所谓‘美感’者,亦情感之一也)。(二)思想。吾所谓‘思想’,盖兼见地、识力、思想三者而言之。……思想之在文学,犹脑筋之在人身。人不能思想,则虽面目姣好,虽能笑啼感觉,亦何足取哉?文学亦犹是耳。文学无此二物,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,虽有秋丽富厚之外观,抑亦末矣。”——胡适《文学改良刍议》,《新青年》第二卷材料二:“文学革命之气运,酝酿已非一日……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,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……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:曰,推倒雕琢的、阿谀的贵族文学,建设平易的、抒情的国民文学;曰,推倒陈腐的、铺张的古典文学,建设新鲜的、立诚的写实文学;日,推倒迂晦的、艰涩的山林文学,建设明了的、通俗的社会文学。”“今欲革新政治,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精神界之文学。”——陈独秀《文学革命论》,《新青年》
从材料中分析两人思想的异同。
胡适主张文学改良,主要是内容和文体等方面的改革。陈独秀号召文学革命,明确提出推倒封建主义的文学,建立国民的、写......
(↓↓↓ 点击下方‘点击查看答案’看完整答案 ↓↓↓)
问答题 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?
单项选择题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易白沙曾说:“孔子尊君权,漫无限制,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;孔子讲学不许问难,易养成思想专制之弊;孔子少绝对之主张,易为人所借口;孔子但重做官,不重谋食,易人民贼牢笼。”陈独秀认为,“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,存其一,必废其一……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,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”。可见,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基本态度是()。
问答题 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,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。